close

【華人健康網記者廖小蕎/台北報導】早產兒照護不易,黴菌或細菌感染時有所聞,不過台灣近年卻出現全身性黴菌感染的罕見病例。1名早產兒全身黴菌感染,腎臟及輸尿管遭黴菌球阻塞,導致產尿、排尿功能癱瘓。所幸馬偕醫護團隊利用「逆行性輸尿管導管治療」加上高劑量抗黴菌藥物沖洗,才使早產兒重拾健康。3年前,小縈是1名剛出生的早產兒,當時體重僅1152克。不料在外院接受照護時,陸續出現無尿、嘔吐及腹脹現象,隨後轉往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。馬偕兒童醫院新生兒科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指出,小縈全身遭黴菌感染,腎臟、心臟瓣膜、眼球、骨頭及血液皆感染「抗藥性念珠球菌」,腎臟及輸尿管被黴菌球阻塞,導致無法產尿、排尿。住院期間,小縈的心臟瓣膜、眼球及骨頭也必須手術治療。逆行性輸尿管導管治療 獲得一線生機此棘手的病例,增加治療的困難。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蔡政道主任進一步表示,除了腹膜透析與靜脈抗黴菌藥物治療外,還須設法去除部分黴菌,再使用高劑量抗黴菌藥物沖洗灌流。但礙於小縈屬於極低體重早產兒,腎臟雖發炎腫脹仍只有5、6公分,加上腎盂及輸尿管已被黴菌塞滿,沒有適合的引流管可放置,治療一度陷入膠著。後來,馬偕兒童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許錦城,使用2mm外徑的膀胱鏡從尿道進入膀胱,並在膀胱開口處將1mm外徑的輸尿管導管,逆行性放入輸尿管至腎盂處,以X光攝影確定位置,將導管從尿道連至體外。此外每6小時施以高劑量抗黴菌藥物沖洗灌流。他補充,這項治療在極低體重早產兒身上難上加難,全球相關文獻更是前所未聞,但不放手一搏嘗試,一條小生命可能就無法順利長大。經醫護團隊拼命搶救後,小縈隔天即有尿液排出並恢復正常尿量,腎臟功能也逐步恢復,一個月後超音波追蹤確認無黴菌殘留後即移除該灌流導管。此治療方式及個案報告同時於本月刊登在2018年的《國際泌尿學期刊UROLOGY》。1個月內歷經7、8次手術挑戰,加上233天住院觀察,確定心臟裡的黴菌球都消失了才出院。如今小縈已經是個健康有活力的小女孩,馬偕醫院醫療團隊並為她歡慶喜獲重生3歲生日。【延伸閱讀】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nnujyh540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